南通的历史名称演变深刻反映了其地理变迁与政治沿革,以下是各名称的详细背景:
一、胡逗洲(南北朝至唐)
地理起源:南通市区最早的名称,因长江泥沙淤积形成沙洲,形似“胡豆”(蚕豆)而得名 。南北朝梁时已有记载,侯景之乱中,叛军曾在此洲活动 。唐代时,胡逗洲东西长约40公里,南北宽约17.5公里,洲上居民以煮盐为生,被称为“流人”,传说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流落到此 。
成陆转折:唐天祐年间(904-907年),胡逗洲与西北方的如皋陆地连接,横江逐渐淤塞,这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二次沙洲大连陆 。
二、静海(五代十国至宋)
军事建制:五代十国时期,南通称“静海”,寓意“海疆宁静”。杨吴政权设静海都镇,南唐时升为静海都镇制置院,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改静海军为通州,仍以静海为州治。
行政地位:宋代静海县为通州附郭县,县治位于今崇川区柳家巷,明洪武三年(1370年)撤县,但县城隍庙遗迹留存至今 。
三、通州(后周至民国)
命名由来: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,因地处长江入海口、四方通达,定名“通州”,寓意“漕运通济”。宋代通州辖静海、海门两县,成为淮南东路重要的盐业与交通枢纽。
避讳事件: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因避讳刘太后之父刘通的名讳,通州改称“崇州”,并析置崇明镇(今上海崇明区) 。明道二年(1033年)刘太后去世后,恢复“通州”之名 。
别称衍生:宋代文献中,通州又被雅称为“崇川”“通川”,如《方舆胜览》称其“郡名‘通川’‘崇川’”,这两个别称后来成为南通的文化符号 。
四、南通县(1912-1949)
更名背景:1912年,中华民国废州设县,因与直隶省通州(今北京通州区)重名,江苏通州改称“南通县”,取“位于江苏东南部、与北通州相对”之意 。
区划变迁:1927年,国民党政权将南通县城区设为“南通市”,但未获正式批准;1949年2月,南通县全境解放,析置南通市,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 。
五、紫琅(宋代至今)
文化象征:南通别称“紫琅”,源自城南狼山(古称紫琅山)。北宋淳化年间(990-994年),州牧杨钧嫌“狼山”不雅,改称“琅山”,后因山石呈紫色,改称“紫琅山”,南通因此得名 。狼山是佛教八小名山之一,历代文人如王安石、米芾曾在此留下诗篇 。
六、其他重要名称
东洲:五代时期,长江口新涨沙洲称“东洲”,与静海并称,姚氏家族曾割据东洲静海地区 。
静海郡:北宋政和七年(1117年),通州一度改称“静海郡”,但旋即恢复原名。
南通州: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通州升为直隶州,为与直隶通州区分,改称“南通州”,辖泰兴、如皋两县 。
地理与文化影响
南通的名称演变与长江口沙洲的形成、盐务经济、漕运交通密切相关。例如,宋代“场、总、灶、甲”的地名体系,反映了淮南盐场的管理模式;而“通州”一名既体现了地理位置的通达性,也与漕运文化相关。此外,紫琅、崇川等别称,彰显了南通的山水特色与人文底蕴。
南通简称“通”,别称静海、崇州、崇川、紫琅,古称通州。南通市区最早被称为胡逗州。五代十国时名静海,寓祈望海疆宁静之意。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改名为通州。宋天圣元年(1023年),因避讳刘太后之父刘通的名讳,通州改称崇州,明道二年(1033年)又恢复原名通州。1912年,为避免与河北通州重名,江苏的通州改为南通县。1949年,南通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,称为南通市。
从胡逗洲的沙洲初现,到南通成为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,这些名称串联起南通从边陲盐场到江海枢纽的千年变迁,堪称一部浓缩的地域开发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