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2025年的晨光洒满天安门广场,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飘扬,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6个国庆节。76载春秋流转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,于中国而言,却是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强盛的沧桑巨变,是一部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。
76年前,开国大典的礼炮划破天际,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百废待兴的废墟上起步。那时,我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,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679亿元,人均GDP不足120元,工业门类残缺,交通闭塞,粮食短缺是亟待破解的难题。面对重重困境,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、发愤图强,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捍卫尊严,到"两弹一星"的惊天巨响筑牢国防基石,从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解决温饱,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重返世界舞台,每一步都镌刻着坚韧不拔的奋斗足迹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,让中国发展驶入快车道。我们打破体制束缚,激活市场活力,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一路攀升,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,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曾经连铁钉都要进口的国家,如今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,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,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体系全球第一。汽车、手机等产品从无到有,2023年产量分别达3011万辆、15.7亿台,见证着"中国制造"的崛起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,从建国初期仅2.2万公里的铁路、8.1万公里的公路,到2023年15.9万公里铁路、544万公里公路的立体交通网,4.5万公里高铁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二以上,18.4万公里高速公路稳居全球第一,曾经的闭塞之地如今四通八达。
进入新时代,中国的发展成色更足、格局更广。科技领域不断刷新纪录:2025年,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"高质量燃烧"的新世界纪录,登月服"望宇"与载人月球车"探索"推进载人登月梦想,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抵达地球深处;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,AI模型掀起开源革命,人形机器人不断突破技术瓶颈,彰显着"中国创造"的硬核实力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,2023年人均GDP达89358元,较1952年实际增长89倍,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,亿万人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。在国际舞台上,我们提出的"一带一路"成为合作平台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共识,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长期居世界首位,从边缘走向中央,展现着大国担当。
76年风雨兼程,76年山河巨变。从开国大典上17架飞机的循环飞行,到如今航母劈波斩浪、战机翱翔蓝天;从邮路总长仅70.6万公里的通信困境,到全球最大5G网络的全面覆盖;从粮食短缺的焦虑,到13908亿斤粮食总产量的坚实保障,每一组数据的跨越,每一个成就的取得,都源于亿万人民的同心奋斗。
今日之中国,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第76个国庆节,既是对过往成就的致敬,更是对未来征程的誓师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奋斗者,都在续写着属于中国的新传奇。而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,将永远指引着我们,向着更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。